★★

贵州国家级非遗民俗名录大全 贵州民俗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本原创文章由 MAIGOO文章编辑员35号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西南腹地,是西南交通枢纽。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孕育其中。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贵州省民俗非遗项目就有火把节、三月三、苗族鼓藏节、苗族姊妹节、侗族萨玛节、苗族服饰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贵州省民俗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贵州省国家级非遗之民俗项目名单
编号 名称 项目类别 公布时间 项目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Ⅹ-10 火把节(彝族火把节) 民俗 2011(第三批) 扩展项目 贵州省赫章县 赫章县文化馆
Ⅹ-12 三月三(报京三月三) 民俗 2014(第四批) 扩展项目 贵州省镇远县 镇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Ⅹ-19 苗族鼓藏节 民俗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雷山县 雷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Ⅹ-19 苗族鼓藏节 民俗 2014(第四批) 扩展项目 贵州省榕江县 榕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Ⅹ-20 水族端节 民俗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 三都水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Ⅹ-21 布依族查白歌节 民俗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 兴义市文化馆
Ⅹ-22 苗族姊妹节 民俗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台江县 台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Ⅹ-25 侗族萨玛节 民俗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榕江县 榕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Ⅹ-25 侗族萨玛节 民俗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贵州省黎平县 黎平县文化馆
Ⅹ-26 仡佬毛龙节 民俗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石阡县 石阡县文化馆
Ⅹ-65 苗族服饰 民俗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贵州省桐梓县 桐梓县文化馆
Ⅹ-65 苗族服饰 民俗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 安顺市西秀区文化馆
Ⅹ-65 苗族服饰 民俗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
Ⅹ-65 苗族服饰 民俗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贵州省纳雍县 纳雍县文物(非物质文化)管理所
Ⅹ-65 苗族服饰 民俗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贵州省剑河县 剑河县文化馆
Ⅹ-65 苗族服饰 民俗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贵州省台江县 台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Ⅹ-65 苗族服饰 民俗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贵州省榕江县 榕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Ⅹ-65 苗族服饰 民俗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 六技特区文化馆
Ⅹ-65 苗族服饰 民俗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贵州省丹寨县 丹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Ⅹ-68 农历二十四节气(石阡说春) 民俗 2011(第三批) 扩展项目 贵州省石阡县 石阡县文化馆
Ⅹ-70 水书习俗 民俗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物管理保护研究所)
Ⅹ-71 元宵节(德江炸龙习俗) 民俗 2021(第五批) 扩展项目 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
Ⅹ-71 元宵节(苗族舞龙嘘花习俗) 民俗 2021(第五批) 扩展项目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
Ⅹ-75 苗族独木龙舟节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台江县 台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Ⅹ-76 苗族跳花节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安顺市 安顺市文化馆(安顺市文化艺术培训中心)
Ⅹ-83 苗年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丹寨县 丹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Ⅹ-83 苗年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雷山县 雷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Ⅹ-85 民间信俗(屯堡抬亭子) 民俗 2014(第四批) 扩展项目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 安顺市西秀区文化馆
Ⅹ-127 布依族“三月三” 民俗 2011(第三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望谟县 望谟县文化体育旅游和广播电影电视局文化馆
Ⅹ-127 布依族“三月三” 民俗 2011(第三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贞丰县 贞丰县文化馆
Ⅹ-130 侗年 民俗 2011(第三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榕江县 榕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Ⅹ-134 歌会(四十八寨歌节) 民俗 2011(第三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天柱县 天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Ⅹ-138 月也 民俗 2011(第三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黎平县 黎平县文化馆
Ⅹ-142 苗族栽岩习俗 民俗 2011(第三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榕江县 榕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Ⅹ-142 规约习俗(侗族款约) 民俗 2014(第四批) 扩展项目 贵州省黎平县 黎平县文化馆
Ⅹ-150 仡佬族三幺台习俗 民俗 2014(第四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心
Ⅹ-157 布依族服饰 民俗 2014(第四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Ⅹ-158 侗族服饰 民俗 2014(第四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声明:以上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项目名录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数据截至2021年(第五批次),文章仅供参考,最新数据以官媒发布的为准。

贵州省国家级非遗之民俗项目介绍
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现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定传统公众假日。每年这一天,是古人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各地的华夏子孙会前往黄帝故里新郑市寻根拜祖。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故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 详细>>】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 详细>>】
二十四节气,英文名字为The24Solar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 详细>>】
布依族服饰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现象,其产生与变化总是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古以来,布依族就居住在我国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支流上。布依族地区地形复杂,高山险地是每个布依族地区的自然屏障,布依族是从古越人发展而来的。其服饰大体上都保留着古老的特点,《旧唐书·西南蛮》载:“男子左衽、露发、徒跣。妇女横布两幅,穿中而贯其首,名为通裙”。布依族的传统服饰是男着衣衫,女穿衣裙,妇女衣,裙均有蜡染、挑衣、刺绣图案装饰。因为布依族居住在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温暖,这种宽松的衣裙符合气候特点。2014年11月11日...,布依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侗族女性的服饰千姿百态,或款式不同,或装饰部位不同,或图案和工艺不同,或色彩和发型、头帕不同,她们平时穿着便装,讲求实用,盛装时注重装饰审美,朴素与华贵相得益彰。根据整个侗族妇女服装特点,可将侗族服装分为三种款式,即:紧束型裙装、宽松型裙装和裤装。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2014年11月11日,侗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信俗又称“俗信”,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民众会对某种民俗现象产生心理和行为认同。传统民间信仰崇拜的神灵是信俗产生的一个重要源头,祈福避害则是传统信俗传承不断的内在原因,各种民俗文化表现形式的集合构成了民间信俗的文化空间。 【 详细>>】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在中国,农历正月是元月,古代称夜为“宵”,所以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名为“元宵节”。我国自汉代开始即在元宵燃灯,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俗;至唐代这一风俗更为盛行,“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句描述的就是长安元宵节的盛况;明代元宵节已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会连续赏灯10天;清代元宵节是全民共欢的一个民俗节日,赏灯活动中还会燃放烟花爆竹助兴。 【 详细>>】
苗年,英文nongx yangx,苗语称“能央”,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苗年各地区过的时间并不相同,从农历九月至正月不等。一般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有的在农历十一月的第一个亥日(猪日),有的在九月、十月、十二月的第一个卯日(兔日)或丑日(牛日)举行。2008年6月7日, 苗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每年农历5月25日—5月27日,贵州施秉县、台江县居住在清水江边的苗族人民都要举行这一盛大集会,独木龙舟节历史悠久,但因苗族无文字记载,真正的起源于何时已无法考证。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第二批。 【 详细>>】
仡佬族的“三幺台”习俗,“三”,指的是三台席,即茶席、酒席和饭席。“幺台”,正安、道真、务川一带地域土语,“结束”或“完成”的意思。“三幺台”,意思是一次宴席,要经过茶席、酒席、饭席才结束,故称“三幺台”。“三么台”习俗,流布于黔北的正安县、道真、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 【 详细>>】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注明“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所有作品,均为MAIGOO网原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MAIGO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网站会追责到底。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
中国十大庙会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内哪里庙会最有名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那么,中国著名的庙会有哪些?MAIGOO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国十大庙会非遗项目,包括厂甸庙会、泰山东岳庙会、佛山祖庙庙会、南岳庙会、浚县正月古庙会、上海龙华庙会、九华山庙会、苏州轧神仙庙会等国内著名庙会,一起来看看中国庙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少数民族十大风俗 各民族的传统风俗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哪些
少数民族十大风俗榜单,maigoo小编主要盘点了各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风俗,主要依据其社会知名度、风俗特色、历史沿革或发展现状等相关信息,并综合参考互联网相关排行榜进行推荐。榜单仅供参考,如有疑问,欢迎在末尾评论/交流。
风俗 民族民俗文化 ★★★
2.4w+ 25
中国十大农历二十四节气习俗非遗项目 二十四节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等24个节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还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那么,二十四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MAIGOO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国十大农历二十四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三门祭冬、安仁赶分社、苗族赶秋、壮族霜降节、石阡说春、送大暑船、梅源芒种开犁节、半山立夏习俗,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国内节日习俗盘点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而传统节日习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本文MAIGOO小编为大家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包括春节习俗、中秋节习俗、清明节习俗、七夕节习俗、端午节习俗、重阳节习俗等,感兴趣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哦!
节日活动 传统文化 ★★★★
7w+ 240
【中国非遗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民俗项目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中国有很多的传统民俗,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民俗得以传承,有很多传统民俗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民俗名单,包括春节等传统节日、泼水节等少数民族节日、黄帝陵祭典、祭孔大典、壮族歌圩、秦淮灯会、回族服饰、蚕桑习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