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生产生活经验和中国历代医家丰富的临床经验,而经典名方是中医药理论指导实践历经几千年锤炼得到的产物,是中医药宝库的明珠。那么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由谁制定?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共有多少首方剂?据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制定并发布了首批100个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其中包括桃核承气汤、清心莲子饮、清宁散等药方,下面一起来看国家经典名方目录详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古代经典名方是指“至今仍广泛运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古代中医典籍所记载的方剂”。
为保护和支持经典名方的研究及创新开发,国家层面已出台了多项关于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创新开发的相关政策,对中医药的传承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中医十大千古名方>>
编号 | 方名 | 原文出处 | 原文处方 | 原文制法及用法 | 剂型 |
1 | 桃核承气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 |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 | 汤剂 |
2 | 旋覆代赭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属旋覆代赭石汤。” | 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汤剂 |
3 | 竹叶石膏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斤。 |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 汤剂 |
4 | 麻黄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发汗。服汤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宜麻黄汤。③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 |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 汤剂 |
5 | 吴茱萸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 汤剂 |
6 | 芍药甘草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 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 |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 汤剂 |
7 | 半夏泻心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汤剂 |
8 | 真武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 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 汤剂 |
9 | 猪苓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 |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 汤剂 |
10 | 小承气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③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大便必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 汤剂 |
11 | 甘草泻心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属甘草泻心汤。” | 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 |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汤剂 |
12 | 黄连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 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服夜二服。 | 汤剂 |
13 | 当归四逆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②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 |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 |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汤剂 |
14 | 附子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汤剂 |
15 | 桂枝芍药知母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两(炮)。 |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 汤剂 |
16 | 黄芪桂枝五物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 汤剂 |
17 | 半夏厚朴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 汤剂 |
18 | 瓜蒌薤白半夏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 瓜蒌实一枚,薤白三两,半夏半斤,白酒一斗。 |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汤剂 |
19 | 苓桂术甘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①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 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 |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 汤剂 |
20 | 泽泻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 泽泻五两,白术二两。 |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 汤剂 |
编号 | 方名 | 原文出处 | 原文处方 | 原文制法及用法 | 剂型 |
1 | 泻黄散 | 《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治脾热弄舌。” | 藿香叶七钱,山栀子仁一钱,石膏五钱,甘草三两,防风四两(去芦,切焙)。 | 右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 | 煮散 |
2 | 白术散 | 《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精液苦竭,烦渴躁,但欲饮水,乳食不进,羸瘦困劣,因而失治,变成惊痫,不论阴阳虚实,并宜服。” | 人参二钱五分,白茯苓五钱,白术五钱(炒),藿香叶五钱,木香二钱,甘草一钱,葛根五钱。 | 右㕮咀,每服三钱,水煎。 | 煮散 |
3 | 异功散 | 《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温中和气。治吐泻,不思乳食。凡小儿虚冷病,先与数服,以助其气。” | 人参(切去顶)、茯苓(去皮)、白术、陈皮(剉)、甘草各等分。 |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两个,同煎至七分,食前,温服,量多少与之。 | 煮散 |
4 | 消乳丸 | 《婴童百问》(明•鲁伯嗣)“治温中快膈止呕吐,消乳食,脉沉者,乃伤食不化故也。” | 香附一两(炒),甘草(炙)、陈皮各半两,缩砂仁、神曲(炒)、麦芽(炒)各一两。 | 右为末,泡雪糕丸如黍米大,七岁以上绿豆大三十丸,食后姜汤下。 | 丸剂 |
5 | 苏葶丸 | 《医宗金鉴》(清•吴谦)“小儿……若停饮喘急不得卧者,又当泻饮降逆,苏葶丸主之。” | 南苏子(炒)、苦葶苈子(微炒)各等分。 | 右为细末,蒸枣肉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淡姜汤下。 | 丸剂 |
6 | 人参五味子汤 | 《幼幼集成》(清•陈复正)“治久嗽脾虚,中气怯弱,面白唇白。” | 官拣参一钱,漂白术五钱,白云苓一钱,北五味五分,杭麦冬一钱,炙甘草八分。 |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温服。 | 汤剂 |
7 | 清宁散 | 《幼幼集成》(清•陈复正)“治心肺有热而令咳嗽,宜从小便利出。” | 桑白皮(蜜炒),甜葶苈(微炒),赤茯苓(酒炒),车前子(炒),炙甘草减半。 | 右为细末,每服五分,生姜、大枣煎汤调服。 | 散剂 |
*名单整理截至2022年12月
“国医大师”称号是我国中医药行业最高的荣誉,也是我国中医药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可享受省部级劳...
保健食品认证标识——蓝帽子,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据2016年发布的《保健食品注册与...
医博会即医疗行业专业展会,展品涵盖医药用品、医疗器械等医疗行业全产业链。那么全国医疗行业展...
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生产生活经验和中国历代医家丰富的临床经验,而经典名方是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