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非遗曲艺介绍 甘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名录

本原创文章由 MAIGOO文章编辑员35号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甘肃省拥有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旅游资源,陇原儿女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流光溢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孕育了优秀的民间艺术,展现了甘肃人民的热情、质朴和豪迈。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甘肃省曲艺非遗项目就有贤孝、兰州鼓子、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秦安小曲、河州平弦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甘肃省曲艺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甘肃省国家级非遗之曲艺项目名单
编号 名称 项目类别 公布时间 项目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Ⅴ-19 贤孝(凉州贤孝) 曲艺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甘肃省武威市 凉州区文化馆
Ⅴ-19 贤孝(河州贤孝) 曲艺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甘肃省临夏市 临夏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Ⅴ-24 兰州鼓子 曲艺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甘肃省兰州市 兰州市文化馆
Ⅴ-45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 曲艺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文化体育中心(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文化馆)
Ⅴ-72 秦安小曲 曲艺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甘肃省秦安县 秦安县文化馆
Ⅴ-113 河州平弦 曲艺 2011(第三批) 新增项目 甘肃省临夏市 临夏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Ⅴ-145 龙头琴弹唱 曲艺 2021(第五批) 新增项目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
声明:以上甘肃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曲艺项目名录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数据截至2021年(第五批次),文章仅供参考,最新数据以官媒发布的为准。
甘肃省国家级非遗之曲艺项目介绍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曲艺的典型代表,是一种竞技式的对唱表演形式,是哈萨克民族民间口述文学中内容最丰富、在群众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个文学类型。其传统节目主要表现哈萨克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感情,从唱词到音乐都充满浓郁的哈萨克口头文学和音乐文化特点,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誉为全面反映哈萨克人民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百科全书",堪称哈萨克民族的艺术瑰宝。2006年05月2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申报的“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秦安小曲又称秦安老调,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等县境内古老的传统曲艺品种,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形成于16世纪时的明代中叶,历史悠久,属于曲牌体的唱曲形式,秦安小曲采用秦安当地的方言演唱,表演形式或为一人自弹中三弦自唱;常用的曲牌有“越调”、“越尾”等40多个,曲调高古而通俗,旋律简洁而丰富,唱法柔媚而雅致。传统曲目有《玉腕托帕》、《小登科》、《百宝箱》等。2008年6月7日,秦安小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兰州鼓子,又名兰州鼓子词、兰州曲子,简称鼓子,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兰州鼓子是以坐唱为主的曲艺表现形式,曲牌丰富,唱腔优美,风格高雅,韵味悠长,严格按兰州方言行腔,乡土气息浓厚。发源于兰州,流布于兰州周边的皋兰、榆中、白银、定西、临洮等地区。代表剧目有《杨子荣降虎》等。现兰州鼓子已经呈现后继乏人的趋势,急需采取有效措加以扶持和保护。2006年5月20日,兰州鼓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弹唱艺术最早起源自西藏的阿里地区,当时人们将今藏族同胞用于弹唱伴奏的龙头琴称之为“阿里琴”。后来二世嘉木样大师在西藏学习的时候,把阿里琴带到了拉卜楞寺,成为藏传佛教的主要伴奏乐器。从此龙头琴一直作为拉卜楞寺院中的佛教音乐形式被保存了下来。弹唱也成为藏传佛教寺院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音乐形式之一,广大的僧俗群众非常喜欢。但是在过去这一音乐形式一直未能在藏族群众中流传,仅仅作为藏传佛教寺院音乐。相传第四世嘉木样大师非常喜欢龙头琴弹唱,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词曲,而且将弹唱艺术传到了他的家乡。这项艺术才在安多藏区...逐渐开始了传播。 【展开全部】 【 详细>>】
凉州贤孝、河州贤孝、西宁贤孝一般指贤孝。传说“凉州贤孝”源自西夏(1038—1227),它是党项羌人用于加强思想教育、宣扬儒家文化、教化子民的一种服务工具。凉州贤孝又称“凉州劝善书”,它是以三弦伴奏的古老的叙事性民间说唱艺术。贤孝脱胎于古凉州的佛教俗讲,与西凉乐、敦煌变文及河西宝卷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传承方式主要靠艺人口传心授。其内容主要以说唱英雄贤士、忠臣良将、孝子贤女等故事为主,教化人们“处世为贤,居家尽孝”,故称“贤孝”。 【 详细>>】
河州平弦古称平调、述调,1949年以后也称“临夏平弦”,其主要演奏乐器为三弦。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曲艺曲种。主要流传于甘肃省临夏市、临夏县、积石山县、和政县、永靖县等地,是婚宴寿诞、佳节假日及公园、茶园常见的演唱曲种。和河州贤孝相比,平弦为“绸缎”、“细活”,其流行于各自的圈内。河州平弦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 详细>>】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注明“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所有作品,均为MAIGOO网原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MAIGO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网站会追责到底。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
中国各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各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下面就随MAIGOO小编一起来了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各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 ★★★
4.4w+ 23
安徽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安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吗?本文整理了安徽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黄梅戏、徽剧、珠算、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凤阳花鼓、花鼓灯、孔雀东南飞传说、淮北梆子戏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构成安徽特有的文化魅力,是安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下面一起随MAIgoo编辑来看看这些安徽非遗文化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省 ★★★
3w+ 15
中国十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代表性国家级非遗项目有哪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中国拥有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万余项,其中,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43项,那么中国著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中国传统医药代表针灸、中国传统体育游艺类代表太极拳、中国传统音乐代表古琴艺术、中国传统美术代表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民俗代表春节、中国传统戏剧代表京剧、中国传统舞蹈代表秧歌、中国传统民间文学代表牛郎织女等,了解更多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级非遗,请浏览本文。
贵州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生活着不同的民族,也传承着各种奇风异俗。那么贵州非遗文化有哪些呢?本文盘点了贵州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侗族大歌、苗族古歌、水族马尾绣、苗族芦笙舞、苗族跳花节、侗族琵琶歌、布依族服饰、侗戏、苗族蜡染技艺、侗族萨玛节等,下面MAIgoo网小编还整理了贵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省 ★★★
2.8w+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类】音乐_戏剧_曲艺_舞蹈_游艺杂技
表演艺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常见的有隐约、戏剧、曲艺、舞蹈和游艺杂技等,这些文化底蕴与深度在传承与发展中,可以通过美妙的舞姿、动听的声音与动人的故事、充满魅力的表演等形式将这些优秀文化传达和讲述给后人。今天MAIGOO小编就来为您盘点一次常见的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起来了解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