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民间文学国家级非遗名录 青海国家级非遗民间文学项目

本原创文章由 MAIGOO文章编辑员35号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青海是黄河的发源地,在青海境内,黄河流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海省民间文学非遗项目就有格萨(斯)尔、拉仁布与吉门索、康巴拉伊、汗青格勒、藏族婚宴十八说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青海省民间文学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青海省国家级非遗之民间文学项目名单
编号 名称 项目类别 公布时间 项目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Ⅰ-27 格萨(斯)尔 民间文学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青海省 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
Ⅰ-29 拉仁布与吉门索 民间文学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 互助土族自治县文化馆
Ⅰ-69 康巴拉伊 民间文学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青海省治多县 治多县政府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
Ⅰ-70 汗青格勒 民间文学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活动中心(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
Ⅰ-77 藏族婚宴十八说 民间文学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青海省 青海省文化馆
Ⅰ-108 阿尼玛卿雪山传说 民间文学 2011(第三批) 新增项目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 果洛藏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
Ⅰ-143 骆驼泉传说 民间文学 2014(第四批) 新增项目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化馆
Ⅰ-154 祁家延西 民间文学 2014(第四批) 新增项目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 互助土族自治县文化馆
Ⅰ-162 藏族民间传说(年保玉则传说) 民间文学 2021(第五批) 新增项目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
声明:以上青海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项目名录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数据截至2021年(第五批次),文章仅供参考,最新数据以官媒发布的为准。
青海省国家级非遗之民间文学项目介绍
《格萨(斯)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史诗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关族群关于自然万物的经验和知识,成为藏族等族群普通民众共享的精神财富,至今仍是藏族等各族群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的重要依据。格萨尔史诗也称《格萨尔王传》,是一部一百多万诗行、两千多万字的作品。作品讲述了传说中的岭国国王格萨尔的故事,他以惊人的毅力及神奇的力量征战四方、抑强扶弱造福人群。2006年5月20日,格萨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阿尼玛卿雪山传说》是指传说中的阿尼玛卿山神,是一位骑着高头白马,手捧摩尼包(一个宝物),一身正气的威武神灵。在藏族人的心目中,阿尼玛卿雪山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是藏地四大神山之首,他有求必应,特别对远道而来的朝拜者更是庇护有加,传说阿尼玛卿山属马,每逢农历马年,藏区所有的神灵汇集阿尼玛卿山,马年来此转山,朝拜,就等于朝拜所有的神山,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2011年5月23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申报的“阿尼玛卿雪山传说”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 详细>>】
《祁家延西》是土族民间文学中的长篇叙事诗,记载了土族历史上第十一代祁土司祁延西不顾年迈体衰,毅然率领子弟抗击入侵之敌,英勇献身的事迹,歌颂了土族的民族英雄,表现了土族人民深明大义,维护国家统一的大无畏精神。土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从古至今流传下来了很多的歌曲及舞蹈,其中歌曲《祁家延西》更是传唱至今。2014年11月11日祁家延西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详细>>】
藏族婚宴十八说,是流传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藏族聚居区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其表现形式是当地藏族婚礼祝词的十八道程序。婚宴十八说始终贯穿于婚礼之中,大多为说唱,都是即兴表演的,一般由十几人分阶段完成,最盛时则需要几天时间。藏族婚宴十八说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藏族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语言文学方面的研究价值很高。列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撒拉族民间传说。流传于青海循化、化隆等撒拉族聚居区。根据撒拉族传说和语言特点,以及有关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的历史文献,撒拉族先民是在元代由中亚迁居青海的,《骆驼泉》即是叙述这一过程的族源传说:撒拉族的先民从撒马尔罕出发,翻过冰山雪岭,越过沙漠草滩,来到循化街子,但到处找不到水源。同行的白骆驼变成了一尊石骆驼,嘴里喷出了又冷又甜的泉水,撒拉族于是定居街子,繁衍生息。骆驼泉传说是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民间文学。 【 详细>>】
藏族民间传说(年保玉则传说),民间文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5月24日,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年保玉则的顶部由3个常年积雪的山头组成,山体则由好几条山脊和相应的峡谷组成,俯隘而视,形似花瓣,当地牧民把它视为“神山”,相传系果洛藏族之发祥地。据说,很久以前,这里有个猎人,他救了化为小白蛇的年保玉则山神的独生儿子,后来,年保山神化为白牦牛与恶魔激战,猎人应邀射死了恶魔。年保山神为了感谢猎人,将他的小女儿许配给猎人,两人婚后生下三个儿子,分别叫昂欠本、阿什羌本、...班玛本,上、中、下三果洛部落就是他们的后裔。 【展开全部】 【 详细>>】
“康巴拉伊”是治多县境内藏族男女交流过程中产生的诗化的交际语言,发源于六世纪末吐蕃王朝南日松赞时期。2008年6月7日,青海省治多县申报的“康巴拉伊”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康巴拉伊分为祭歌、颂歌、引歌、启歌、竞歌、谜语歌、汇歌、恋歌、别离歌、贬歌、咒歌及吉祥祝福歌等十二卷,每卷由一万首诗歌组成。 【 详细>>】
《汗青格勒》是海西蒙古族英雄史诗,以说唱和演讲的形式,讲述了蒙古族英雄消灭恶魔拯救百姓的故事,闪烁着蒙古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智慧光芒。2008年6月,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申报的“汗青格勒”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拉仁布与吉门索是土族民间长诗。这部民间文学作品用生动的形象、深沉悲壮的语言及讲唱的形式记述了穷人拉仁布和牧主的妹妹吉门索的爱情悲剧,它源于土族地区,完全用土语演唱,《拉仁布与吉门索》又生长和发展于土族地区,植根于土族传统文化之中,为当地土汉两族民众所喜闻乐见。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注明“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所有作品,均为MAIGOO网原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MAIGO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网站会追责到底。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相关推荐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其传承人的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的“活”的文化形态,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所规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原则之一。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不仅肩负着延续传统文脉的使命,彰显着遗产实践能力的最高水平,还不断地将天才般的个性创造融入传承实践活动中,对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久传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青海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青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有悠扬的民歌“花儿”,奔放的藏族歌舞,抒情优美的土族民间舞蹈《安昭》、《纳顿》,还有民间佛教绘塑“热贡艺术”、藏族卷轴画“唐卡艺术”、酥油花艺术等。那么,青海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MAIGOO小编整理了青海十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青海花儿、格萨(斯)尔、热贡艺术、青海黄南藏戏、藏族唐卡·热贡唐卡、河湟皮影戏、藏医药浴法、青海藏毯、塔尔寺酥油花等青海著名非遗项目,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非遗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技艺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国传统技艺,有很多民间传统技艺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技艺名单,包括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蜀锦织造技艺、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等。
【中国非遗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戏剧项目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戏剧得以传承,有很多戏曲剧种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戏剧名单,包括京剧、粤剧、豫剧、川剧、皮影戏、梨园戏、秦腔、河北梆子、汉剧、评剧、越剧等。
【中国非遗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民俗项目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中国有很多的传统民俗,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民俗得以传承,有很多传统民俗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民俗名单,包括春节等传统节日、泼水节等少数民族节日、黄帝陵祭典、祭孔大典、壮族歌圩、秦淮灯会、回族服饰、蚕桑习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