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国家级非遗之传统舞蹈名单 贵州传统舞蹈非遗有哪些

本原创文章由 MAIGOO文章编辑员35号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贵州全省地貌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秀丽古朴、风景如画,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有最绚丽多彩的喀斯特景观。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贵州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就有狮舞、苗族芦笙舞、木鼓舞、铜鼓舞、毛南族打猴鼓舞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贵州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贵州省国家级非遗之传统舞蹈项目名单
编号 名称 项目类别 公布时间 项目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Ⅲ-5 狮舞(布依族高台狮灯舞)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贵州省兴义市 兴义市文化馆
Ⅲ-23 苗族芦笙舞(锦鸡舞) 传统舞蹈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丹寨县 丹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Ⅲ-23 苗族芦笙舞(鼓龙鼓虎-长衫龙) 传统舞蹈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贵定县 贵定县文化馆(贵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Ⅲ-23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 传统舞蹈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纳雍县 纳雍县文物(非物质文化)管理所
Ⅲ-23 苗族芦笙舞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贵州省雷山县 雷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Ⅲ-23 苗族芦笙舞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
Ⅲ-23 苗族芦笙舞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贵州省榕江县 榕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Ⅲ-23 苗族芦笙舞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贵州省水城县 水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Ⅲ-23 苗族芦笙舞 传统舞蹈 2014(第四批) 扩展项目 贵州省普安县 普安县文化馆
Ⅲ-25 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 传统舞蹈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台江县 台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Ⅲ-26 铜鼓舞(雷山苗族铜鼓舞)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贵州省雷山县 雷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Ⅲ-63 毛南族打猴鼓舞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平塘县 平塘县文物管理所(平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开发中心)
Ⅲ-64 瑶族猴鼓舞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荔波县 荔波县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中心
Ⅲ-69 彝族铃铛舞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赫章县 赫章县文化馆
Ⅲ-124 阿妹戚托 传统舞蹈 2014(第四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晴隆县 晴隆县文化馆
Ⅲ-125 布依族转场舞 传统舞蹈 2014(第四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册亨县 册亨县文化馆
Ⅲ-140 苗族古瓢舞 传统舞蹈 2021(第五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声明:以上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舞蹈项目名录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数据截至2021年(第五批次),文章仅供参考,最新数据以官媒发布的为准。
贵州省国家级非遗之传统舞蹈项目介绍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狮舞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狮舞的生动描写。现存狮舞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南狮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根据狮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狮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 详细>>】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芦笙舞大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主要有自娱、竞技、礼仪三种类型。2006年,苗族芦笙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木鼓舞是流传在西南苗族、彝族和佤族人民中以敲击木鼓起舞祭祀的民间舞蹈。其鼓型多以截取自然生长的树木躯干,凿空内部成型。一般木鼓舞为族群全体参与的大型祭祀活动中的一部分,木鼓被作为族群的象征,以敲木鼓、跳木鼓为核心的祭祀活动充满着强烈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寓意,具有鲜明的原始文化的特征。它分布于贵州台江县城东南方26公里处的反排村,村中居民皆为苗族。传说反排木鼓起源于一对跟从鸟虫学会跳舞的古代兄妹。自古以来,反排木鼓舞就在反排村世代相袭。 【 详细>>】
铜鼓舞是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彝族民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分布于广南、麻栗坡、富宁、西畴、马关、邱北等县的壮、彝村寨,而以广南县壮族、彝族和麻栗坡县新寨乡和富宁县木央乡几个彝族白倮支系的铜鼓舞最具代表性。2006年5月20日,铜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铜鼓舞是以鼓手有节奏地击鼓,由鼓点的节奏变化而引起舞蹈者的动作和队形变化的一种舞蹈。其特点动作按其形式有六七种。每种动作各有不同的舞步和节拍,风格不尽相同。 【 详细>>】
彝族铃铛舞,欲称跳脚,彝语称“恳合呗”,意为灵体告别舞,是彝族人民在祭祀场中演跳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此舞在赫章保留着完整形态,尤其以赫章珠市乡最为典型。铃铛舞具有连歌载舞的,舞者先歌后舞,歌舞相间,舞蹈无音乐伴奏,靠鼓点及舞者摇响手中的铜铃声来统一动作,唢呐只作间隙的吹奏。通过祭祀活动,跳“恳合呗”,唱祭祀礼仪之歌,以尽子孙之孝,祭奠逝者,安慰生者。铃铛舞所表现的内容为彝族人民传统的生产生活场景,经过艺术化处理,内容健康,风格朴实。由于彝族有婚嫁、丧葬皆歌舞的习俗,铃铛舞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因而...得以世代相传,并保持着完好的原生状态。 原始的彝族铃铛舞仅限男性演跳,而现在由于观念更新,女子也加入其中,而且场景不限,节日、喜庆、农闲时都可以演跳。2008年06月07日,彝族铃铛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阿妹戚托”系彝族一支群体的原生态舞蹈名称,汉语意译为“姑娘出嫁舞”,源于贵州省晴隆县三宝彝族乡。三宝彝族乡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境南部,历史上一直属于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山区,故因自然环境处于较封闭的状态,才使其民族优秀传统艺术形式较完整保留下来。1956年,“阿妹戚托”在参加贵州省第一届工农业余艺术会演并荣获优胜奖后,曾晋京在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演出。此后,由于生产、生活、经济贫困等因素制约,致使“阿妹戚托”渐之匿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地方经济逐步发展的条件下,“阿妹戚托”才又被逐步发扬光大。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猴鼓舞"是贵州省毛南族一种用于丧葬活动、由巫师表演的传统舞蹈,流传在平塘县部分乡村。"猴鼓舞"分为男子独舞和双人舞两种,内容分为"猴王出世"、"猴子敲椿"、"猴火引路"三段,表现了毛南族起源、团结勇敢。不忘祖先遗愿等。现在,猴鼓舞已成为人们最喜爱的自娱性舞蹈。2008年06月,贵州省平塘县申报的打猴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苗族古瓢舞也叫“苗族瓜瓢舞”,是苗族男女老幼喜爱的一种独特的娱乐形式,每当丰收时节和苗家节日,男性身着盛装,女性身着“百鸟衣”,由男子手持古瓢琴奏出古朴独特的音色走在前面,女子跟在后面伴随琴声摇曳起舞,步步生姿,踩着琴声跳起舞,共庆丰收和节日的喜悦。 【 详细>>】
布依族转场舞是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舞蹈。布依族转场舞,布依语称“勒呜”,是流传于贵州省册亨县布依族聚居村寨的传统舞蹈。每年从正月十三到十五,布依族村寨男女老少都会身着盛装聚集在村寨晒坝场跳转场舞。从其传统的表演程式看,包括祭祀、开场请师、情景表演、跳转场四个方面的内容。 【 详细>>】
“瑶族猴鼓舞”瑶语称“玖格朗”,流行于瑶山白裤瑶人中的一种舞蹈。“猴鼓舞”在丧葬祭祀的场合中表演,构成了它特定舞蹈形式。白裤瑶十分崇拜祖先,故而其葬礼也分外讲究,它大致要经洗尸入棺、砍牛致哀、跳《玖格朗》、喝酒抬棺、浅坑置棺、长席就餐和过三朝等几个程序,跳“猴鼓舞”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2008年06月07日,瑶族猴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注明“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所有作品,均为MAIGOO网原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MAIGO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网站会追责到底。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相关推荐
中国十大傩舞非遗项目 中国傩舞哪里最出名 傩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傩”文化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傩舞”作为中国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那么,中国哪里的傩舞最著名?MAIGOO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国十大傩舞非遗项目,包括南丰傩舞、婺源傩舞、永靖傩舞、乐安傩舞、爱社傩舞、萍乡耍傩神、邵武傩舞、湛江傩舞、浦南古傩、祁门傩舞,一起来看看傩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非遗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民俗项目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中国有很多的传统民俗,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民俗得以传承,有很多传统民俗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民俗名单,包括春节等传统节日、泼水节等少数民族节日、黄帝陵祭典、祭孔大典、壮族歌圩、秦淮灯会、回族服饰、蚕桑习俗等。
【中国非遗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舞蹈项目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可以说,中国有多少年的文明,就有多少年的舞蹈史,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具中国独特形态和神韵的东方舞蹈艺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舞蹈得以传承,有很多传统舞蹈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舞蹈名单,包括秧歌 、土家族摆手舞、铜鼓舞、傣族孔雀舞、蒙古族安代舞、彝族三弦舞、龙舞、高跷等。
中国十大龙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舞龙哪里最出名 龙舞非遗项目名录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多地分布,形式品种多样。那么,中国哪里的龙舞最出名?MAIGOO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国十大龙舞非遗项目,包括铜梁龙舞、湛江人龙舞、奉化布龙、汕尾滚地金龙、浦江板凳龙、长兴百叶龙、泸州雨坛彩龙、易县摆字龙灯、开化香火草龙、兰溪断头龙,都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起来看看龙舞非遗项目名录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蹈 ★★★
1588
中国十大秧歌非遗项目 国内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秧歌名单
我国有名的非遗秧歌有哪些?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秧歌就有昌黎地秧歌、抚顺地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大秧歌、陕北秧歌等。下面本文整理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秧歌非遗项目名单,一起了解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