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传统舞蹈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四川国家级非遗传统舞蹈名单

本原创文章由 MAIGOO文章编辑员35号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中国传统舞蹈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经过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具中国独特形态和神韵的东方舞蹈艺术。四川省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族众多,这些让天府之国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和传承的沃土。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川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就有龙舞、弦子舞、卡斯达温舞、㑇舞、羌族羊皮鼓舞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四川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四川省国家级非遗之传统舞蹈项目名单
编号 名称 项目类别 公布时间 项目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Ⅲ-4 龙舞(泸州雨坛彩龙) 传统舞蹈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四川省泸县 泸县文化馆(泸县美术馆)
Ⅲ-4 龙舞(黄龙溪火龙灯舞)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四川省双流县 双流县文化馆
Ⅲ-4 龙舞(安仁板凳龙) 传统舞蹈 2021(第五批) 扩展项目 四川省达州市
Ⅲ-19 弦子舞(巴塘弦子舞) 传统舞蹈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四川省巴塘县 巴塘县文化馆
Ⅲ-20 锅庄舞(甘孜锅庄)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四川省石渠县 石渠县文化馆
Ⅲ-20 锅庄舞(甘孜锅庄)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四川省雅江县 雅江县文化馆
Ⅲ-20 锅庄舞(甘孜锅庄)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四川省新龙县 新龙县文化馆
Ⅲ-20 锅庄舞(甘孜锅庄)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四川省德格县 德格县文化馆
Ⅲ-20 锅庄舞(马奈锅庄)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四川省金川县 金川县文化馆
Ⅲ-33 卡斯达温舞 传统舞蹈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四川省黑水县 黑水县文化馆
Ⅲ-34 㑇舞 传统舞蹈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四川省九寨沟县 九寨沟县文化馆
Ⅲ-55 翻山铰子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四川省平昌县 平昌县文化馆
Ⅲ-62 羌族羊皮鼓舞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四川省汶川县 汶川县文化馆
Ⅲ-66 得荣学羌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四川省得荣县 得荣县文化馆
Ⅲ-67 甲搓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四川省盐源县 盐源县文化馆
Ⅲ-68 博巴森根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四川省理县 理县文化馆
Ⅲ-82 堆谐(甘孜踢踏) 传统舞蹈 2014(第四批) 扩展项目 四川省甘孜县 甘孜县文化馆
Ⅲ-102 跳曹盖 传统舞蹈 2011(第三批) 新增项目 四川省平武县 平武县文化馆
Ⅲ-122 古蔺花灯 传统舞蹈 2014(第四批) 新增项目 四川省古蔺县 古蔺县文化馆
Ⅲ-123 登嘎甘(熊猫舞) 传统舞蹈 2014(第四批) 新增项目 四川省九寨沟县 九寨沟县文化馆
声明:以上四川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舞蹈项目名录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数据截至2021年(第五批次),文章仅供参考,最新数据以官媒发布的为准。
四川省国家级非遗之传统舞蹈项目介绍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各地和各民族间广泛分布,其形式品种的多样,是任何其他民间舞都无法比拟的。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此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屡见不鲜。直至现在,龙舞仍是民间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龙舞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构图变化和动作套路。 【 详细>>】
㑇(zhòu)舞,意为吉祥面具舞,汉语俗称“十二相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带有一定的祭祀性。白马十二相面具舞(白马人称其为“㑇舞”),是白马藏族祭祀和喜庆节日时跳的一种神秘惊心的面具舞。大约形成于公元十六世纪前,盛行于清朝至民国年间,据九寨沟县文史工作者的研究,白马藏族系氐、羌、藏族人的后裔,兼有氐、羌、藏三个民族的血统,有类似于藏语又不完全等同于藏族的语言(他们自称为白马语),宗教信仰也不同于藏族和羌族,奉自然万物为神灵。他们中的许多人至今也认为他们是氐族。 【 详细>>】
相传源于唐宋,据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又据《古蔺县志》记载:清代中叶,古蔺花灯已盛行民间,俗称“扭扭灯”,每年正月初二至十八,村寨各路灯棚走街串巷“耍花灯,贺新年”,说唱吉祥,祝福平安。经历数代人的传承,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古蔺县也因之被称为“花灯之乡”。古蔺花灯节目的内容有“贺年祝福”、“赞勤斥懒”以及传播公理公德等,但主要表现的内容则是山区男女之间纯朴的爱情。 2014年11月11日,古蔺花灯成功申报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详细>>】
发源于川东北平昌县西兴、龙岗一带,流传于大巴山区达州市、巴中市、南充市所辖部分县(市、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据传,它是由清咸丰年间达县石桥镇的民间艺人冯白仁首创的,历经五代传承,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了。咸丰年间,石桥著名艺人冯白仁的杂耍班子,经常在达县的一些乡场上表演杂技。一次,冯将一根红布带子系在手中的两面钗子上,一手固定一钗,一手甩另一钗打击固定钗子,从不同方位、角度击打,以击中为准。2008年06月07日,翻山铰子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博巴森根,是四川省理县嘉绒藏族地区甘堡藏寨所独创独有的民间大型叙事性群众锅庄舞蹈。“博巴”藏语意为“藏人”,“森根”藏语意为“狮子”。该舞蹈产生于19世纪中期(清道光年间),是从东南沿海归来的屯兵们为纪念他们抗击英军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的战友而创作,歌颂了屯兵骁勇善战的英雄形象,充分表达了藏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2007年成功申报为理县第一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和“喇嘛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的。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 【 详细>>】
跳曹盖流行于平武县、南坪县白马藏区。每年农历正月初六举行。“曹盖”系白马藏语音译,意为面具。跳曹盖即戴着面具跳,在“跳曹盖”中,舞者会带上各种代表不同的面具,穿上特制的不同扮相服装起舞。在舞蹈中以夸张的舞姿来展现对自然神的崇拜、祭祀神鬼、驱灾祈福的舞蹈。以这样的祭祀祈求神明,赶鬼怪出寨外,保一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2011年05月23日,跳曹盖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羊皮鼓舞在羌语中称为“莫恩纳莎”、“莫尔达沙” 或“布滋拉”,是“释比”在法事活动中跳的一种祭祀舞蹈,又称“跳经”,是羌族祭祀活动中主要的舞蹈形式,具 有鲜明的羌族文化特色。羊皮鼓舞后来演变为民间舞蹈,民间在表演羊皮鼓舞时,形式更为自由,舞蹈语言也更为丰富。它生动地反映了古羌民族的生活状况、宗教信仰和内心世 界。羊皮鼓舞原是祭神、驱鬼、求福、还愿以及送死者灵魂归天时,须由巫师表演的法事舞蹈。祭祀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整个祭祀的过程十分庄重严肃。羊皮鼓舞是羌族“释比” 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羌民族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表现形式。2008年06月07日,羌族羊皮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卡斯达温舞主要流传于四川省阿坝州黑水河流域,因舞者身穿"甲衣"歌舞,汉语俗称"卡斯达温"。"卡斯达温"是黑水方言,"卡斯达"为"铠甲"之意,"温"或"贡"是"穿"的意思。"卡斯达温"是古代黑水人出征前,勇士们祈祷胜利,亲人们为他们祈求平安、祝福吉祥的一种民间祭祀性歌舞活动。该舞气势雄壮,规模庞大;在音乐上,有着各民族中独树一帜,难以多见的风格特征--二声部。2006年5月20日,卡斯达温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甲搓是云南万山丛中的泸沽湖摩梭人的传统舞蹈,是人们庆祝丰收、庆贺节日、祈福神灵等活动时的歌舞。甲搓的起源,也与战争有关,据说古代摩梭在受到外民族的侵犯袭击时,部落首领发动本族人,在村口场坝上烧起一堆堆烈火,人们围着火塘,呐喊跺脚,制造声势,助长威风,打退敌人。胜利后,又围着火塘唱着歌,跳起欢快的舞蹈。2008年06月四川省盐源县申报的甲搓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注明“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所有作品,均为MAIGOO网原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MAIGO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网站会追责到底。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
中国十大锅庄舞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族锅庄舞哪里最有名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广泛分布着西藏、四川、甘肃、青海等藏族聚居区。那么,锅庄舞哪个地方最出名?MAIGOO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国十大锅庄舞非遗项目,包括迪庆锅庄舞、昌都锅庄舞、玉树卓舞、称多白龙卓舞、金川马奈锅庄舞、甘孜锅庄、囊谦卓干玛、甘南锅庄舞、木雅锅庄、德格卓且,一起来看看中国藏族锅庄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十大傩舞非遗项目 中国傩舞哪里最出名 傩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傩”文化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傩舞”作为中国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那么,中国哪里的傩舞最著名?MAIGOO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国十大傩舞非遗项目,包括南丰傩舞、婺源傩舞、永靖傩舞、乐安傩舞、爱社傩舞、萍乡耍傩神、邵武傩舞、湛江傩舞、浦南古傩、祁门傩舞,一起来看看傩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庆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红岩精神”起源地,巴渝文化发祥地,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创造了灿烂文化。你知道重庆的文化遗产有哪些吗?maigoo网编整理了重庆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川江号子、梁平木版年画、铜梁龙舞、木洞山歌、秀山花灯、四川竹琴、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等,以下盘点了重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了解更多的重庆非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庆市 ★★★
5.3w+ 32
【非遗名录】世界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同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等方面。199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会决定设立“宣布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计划,又称联合国非遗名录。代表作的评选从2001年开始,每两年一次,每次一国只可申报一项,鼓励多国联合申报,不占名额。2008年起不再公布,改由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代替,新名录于2008年公布的第一批即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三个批次的合计。截至202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730个。下面本文整理2001-2024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2001-2024年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的名单,具体各国的非遗文化的项目请查看下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 ★★★
4.4w+ 76
【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类】音乐_戏剧_曲艺_舞蹈_游艺杂技
表演艺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常见的有隐约、戏剧、曲艺、舞蹈和游艺杂技等,这些文化底蕴与深度在传承与发展中,可以通过美妙的舞姿、动听的声音与动人的故事、充满魅力的表演等形式将这些优秀文化传达和讲述给后人。今天MAIGOO小编就来为您盘点一次常见的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起来了解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