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咸(前6年-65年),字子良,会稽郡曲阿县(今江苏省丹阳市)人,东汉大臣、经学家,丹阳历史著名人物。初为诸生,进入长安学习,学习《鲁诗》、《论语》。举孝廉出身,授郎中,教授皇太子《论语》,历任谏议大夫、侍中、右中郎将。范晔曾在《后汉书》评“斯文未陵,亦各有承。涂分流别,专门并兴。精疏殊会,通阂相征。千载不作,渊原谁澄?”。
韦曜(204年-273年),本名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县(今江苏省丹阳市)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史学家。韦曜少时好学,善于作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县令、尚书郎、太子中庶子、黄门侍郎、太史令等职。吴景帝孙休时期,担任中书郎、博士祭酒,管理国子学。著有《吴书》(合著)、《汉书音义》、《国语注》、《官职训》、《三吴郡国志》等。作为中国古代从事史书编纂时间最长的史学家,后世《三国志》大多取材《吴书》。
桓彦范(653年-706年),字士则,润州曲阿县(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唐朝宰相,弘文馆学士桓法嗣之孙。桓彦范出身谯国桓氏,为人慷慨豪爽。初以门荫入仕,早年历任右翊卫、卫尉主簿。后受到纳言狄仁杰赏识,先后担任监察御史、御史中丞、司刑少卿等要职。神龙二年(706年),武三思以诬陷韦后为由,通过唐中宗颁布诏令,将桓彦范被流放贵州,途中被周利贞虐杀,时年54岁。唐睿宗继位后,追复桓彦范官爵,赐谥忠烈,累赠司徒,开元六年(718年),配享唐中宗庙庭。
皇甫冉(约717-约771年),字茂政,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人,晋代高士皇甫谧之后,唐朝时期大臣,大历十才子之一,丹阳十大历史名人之一。皇甫冉聪颖好学,十岁属文,深受张九龄器重。天宝十五年,状元及第,授无锡县尉。大历初年,进入河南尹王缙幕府,历任左拾遗、右补阙。于诗,其诗清新飘逸,多有飘泊之感。主要作品有《巫山峡》、《春思》。
许浑(约791年-约858年),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唐代诗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萧会理(518年-550年),字长才,南兰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南朝梁宗室大臣,梁武帝萧衍的孙子,南康简王萧绩的儿子。丹阳历史上最有名的人之一。少聪慧,爱好文史。幼年丧父,袭封南康郡王,颇受梁武帝喜爱,历任湘州刺史、侍中兼领军将军、丹阳尹、南兖州刺史。侯景之乱时,得知祖父危局,奉诏入京,只身赴险,拜侍中、司空公、中书令。受累于部将祖皓占领广陵,夺官罢职。简文帝萧纲即位后,拜尚书令。
郭守真(1606年-1708年),出生于江苏丹阳。东北道教开山祖师。郭守真一生学道、修道、悟道、传道近80载,卓坚殚力,玉汝于成,终于使九顶铁刹山名扬四海,使三教堂(太清宫)成为道教一方丛林。据载,龙门派第八代弟子中,以郭守真成就最大。后人重修三教堂石塔,并铭文赞曰:“龙门八代,唯公独尊;千闾道派,由此渊源;神游八极,玄范常存;德同天地,塔砌云根。”
丁仙芝(705年-763年),字元祯,曲阿(今江苏丹阳市)人。唐开元十三年登进士第,仕途颇波折,至十八年仍未授官,后亦仕至主簿、余杭县尉等职,好交游,其诗仅存十四首。
马相伯(1840年4月7日-1939年11月4日),名良,以字行。曾名志德,字斯藏;又曾用明乾、钦善、建常,改为良,字相伯,或作湘伯、芗伯。曾署笔名为求在我者,晚年自号华封老人。取教名若瑟,故又号若石。祖籍江苏丹阳,生于丹阳马家村(今江苏丹阳),中国教育家,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中学、向明中学创始人兼首任校长,爱国人士,耶稣会神学博士。杰出教育家蔡元培、民国高官于右任、邵力子为其弟子。
吕叔湘(1904年12月24日-1998年4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市,逝世于北京市。著名语言学家,曾担任《现代汉语词典》主编。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现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1936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解放后,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