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兰彬(1816年-1895年),字荔秋,广东省吴川市黄坡镇黄坡村人,晚清时期大臣、学者,首任中国驻美公使。陈兰彬为咸丰三年(1853年)中进士,同治十一年(1872年),以留学监督身份、率领第一批留学生30人赴美。光绪四年(1878年),以太常寺卿身份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后奉调回国,历任兵部、礼部侍郎及会试阅卷大臣等职。晚年归里,先后主编《高州府志》《吴川县志》《石城县志》,著有《使美纪略》《使美白咏调》《重次千文》《毛诗札记》《治河刍言》等书。
林召棠(1786年-1872年),字爱封,号芾南,谥文恭,吴阳(广东吴川)霞街村人,清朝道光年间癸未(1823年)科状元。林召棠晚年,或吟咏于高雷山川滨海,或挥毫落笔于书斋。其书法,欧底赵面,自成一家。其诗词颇多佳作,清丽可颂,脍炙人口。一生主要著述有《心亭亭居诗存》《心亭亭居文存》《心亭亭居笔记》等手抄本,而刊行于世的则散载于《万花谷》《高州府志》《吴川县志》。
吴懋清(1774-1845年),字澄观,号回溪,广东省吴川市黄坡镇水潭村人,1810年(嘉庆15年)庚午科举人。吴懋清和海南定安县张岳松(探花),邑人林召棠(状元)交善,名噪一时。因以求天下贤者学益广大,潜心撰述,至老不衰,博学多才,擅堪舆术数。其著有《诗赋杂文》十八卷,《天洞测》一卷,《尚书解》五卷,《诗经测》九卷,《论捂考》八卷等二十余种,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麦国树(1699年-1766年),字柱臣,号拙轩,吴川塘尾麦屋人,吴川历史著名人物。其生平好古敏术,潜修经典,博学多才,康熙五十四年中秀才,乾隆九年中甲子科十二名举人,恩赐翰林,翰林院供职;“钦点太史公麦国树任东宫教授,特敕东训”,为十五皇子顒琰(嘉庆)老师。后乾隆恩准衣锦还乡,命高州府拨银建造大宗祠,御赐“耆年宿学”匾额,此匾现存麦氏大宗祠。
曾秉忠(1816年-1863年),字允堂,今吴川市塘尾街道院村曾屋人。曾秉忠行伍出身,先后任把总、参将、总兵,咸丰年(1860年)为江南水师提督。在两广、湖南、福建等地攻打太平天国队伍,于江南洙泾一战为太平天国所败,受削职发往两江总督曾国藩军营差遣。后卒于军伍,着加恩开复革职。时同治癸亥(1863年)三月十八日,47岁,归葬本乡。
庞雄(1891年-1911年),广东吴川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由族人庞玉辉介绍,投入广东新军,隶属炮兵,秘密从事革命活动。1909年,与倪映典等人策划广州新军起义。1910年春起义失败,庞雄赴香港,又东渡日本,历经南洋各岛,与革命党人联络,准备再举。1911年初由日本归国,参与筹备广州起义,主管往来文件。4月27日黄花岗起义爆发,庞雄随攻督署,因寡不敌众被俘,壮烈牺牲。安葬于广州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张炎(1902年9月-1945年3月),又名巨炎,字光中,吴川塘缀樟山村人,国民党十九路军爱国将领。他在青少年时代目睹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和中国人民受压迫的痛苦,萌发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思想。20年代初,经堂兄世德引荐参加粤军。在大革命中,由于作战勇敢,由勤务兵逐渐晋升至特务长、排长、营长。民国20年(1931年),任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第一二二旅旅长兼第六十一师副师长,并代理师长职务。
张世德(1893年4月-1930年7月),字作仁,别号金,广东省吴种县(今吴川市)塘缀镇樟山村人,国民革命军将领。阵亡后由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拨款,并由其堂弟张炎将军亲自操办,在故乡塘缀镇樟山村建立世德学校,以彰显纪念张世德将军的卓著功勋。一方面为了纪念以身殉国的张世德将军,以之激励后人;另一方面是要走“教育兴国”的道路以造福桑梓。
李汉魂(1894年-1987年),字伯豪,广东吴川人,1919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军长、军团长、集团军总司令、广东省政府主席。抗战胜利后,游历考察欧洲、拉丁美洲等二十多个国家,1949年春去台湾,出任台湾当局总统府上将参谋长,后任内政部部长。1982年曾回北京、广东等地探亲、访问。著有《岳武穆年谱》《欧洲散记》等。
鞠杲(生卒年不详),北宋吴川人,元祐进士,吴川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吴川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北宋末期,宋神宗为了挽救危机,支持王安石实行变法,此举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在变法派与保守派的反复斗争中,鞠杲站在保守派一方,于元符中年入京上书,“辞极抗直地力数改革派章惇、蔡卞等人的罪行,激怒了章惇,遂被列为“奸党”贬谪终身。保守派复辟后则尊他为乡贤加以崇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