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下面MAIGOO小编为大家盘点了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各地传统文化,带大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及中国各省份的地方民俗风情。
中国有56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多文字的国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因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中国各地还使用不同的汉语方言进行交流。中国历代官方语言方面主要是汉语。汉语口语在不同地方的分歧是相当大的。从大的范围上说,如北京话、上海话、广州话等完全无法互通;从小的范围上说,汉语(尤其在中国大陆南方)“十里不同音”,浙江、福建甚至出现一个县有十数种不同口音的现象,即使在号称“相对统一”的北方方言内部,亦因为地域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口音差异。 查看详情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在距今约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有明确的姓氏文字。在中国,姓氏不仅是社会成员称呼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标明家族来源和血缘关系的一种文字符号;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紧密相连。每一个姓氏背后,都有年深月久的历史和极其丰富的故事。中国姓氏文化,不仅直接地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而且也形象地记载了中华民族交流融合、生成生长的历程。 查看详情 >>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几千以来,不同少数民族的崛起与活动,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与汉民族共同谱写中国的文明史。如今中国现有民族共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他们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现时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0%,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 查看详情 >>
中国饮食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区域性差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如:“南米北面”饮食之说、“南甜北咸东酸西辣”口味之分的特点。总的来说饮食文化主要有风味繁多、四季有别、讲究美感、注重情趣、医食结合四大特点。
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中国人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婚俗文化也在朝代更迭、生产发展、种族交流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变化。
中国传统服饰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不断地日积月累,历经5000年的风云变幻,形成了兼容并包、异彩纷呈而又独具东方韵味的服饰文化体系,对亚洲诸多国家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这5000年的服饰文化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瑰宝,其中既包括先秦精美的玉佩,秦汉儒雅的袍服,魏晋飘逸的衫子;也有盛唐华美的妆靥,宋代朴素的背子,明代端庄的补服……它们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庙会,又称为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酬神、竞技和表演等的活动,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民俗活动。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也是中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各地每逢春节都会有一系列的庙会活动,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中岳庙会”(三月初五至十五)、“地坛庙会”(初一至初七)、“浚县庙会”(初一到二月初二)、“万岁山春节大庙会”(农历初一至十六)都是国内有名的庙会,最富有过年的特色。
中国丧葬习俗主要分人去世后相关的治丧仪式和死者的埋葬方法两个方面。中华丧葬文化因民族观念、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的差异,进而孕育了千姿百态、别具一格的特色。丧葬礼仪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蕴含在其中的价值观念在古代数千年相对稳定。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葬礼是民间各种礼仪中最受重视的仪式。至于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则与所处地域生存环境和所信仰的宗教历史息息相关,其丧葬习俗都与汉族相异,各具特色。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有礼仪之大谓之夏。中国礼仪以周为最,中国古代一般推行周礼。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中国非物质遗产是指在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或文学方面具有特殊价值的传统和民间文化表现形式,即是在传统基础上共同完成的集体作品,可以包括口头传统、习俗、语言、音乐、舞蹈、宗教仪式、庆典活动、传统医药学,烹调艺术等以及与工具和居住环境等有形文化相关联的各种特殊技艺,和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侧重的是非物质的形态。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传统民俗、技艺、文学、美术、音乐、戏剧、曲艺、舞蹈、医药、体育/游艺/杂技等类型。 查看更多 >>
中国传统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由于幅员辽阔,各处的气候,人文,地质等条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包括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15种类型,以及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建筑类型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讲求天人合一;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随着时间流逝沉淀,中国的传统建筑逐渐形成八大流派:四合院、徽派建筑、江南民居、岭南建筑、海派建筑、川西民居、川西邛笼建筑、书院建筑。传统建筑的总体特点是: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规划严整,造型优美,装饰丰富多彩,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查看详情>>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到新中国成立前,逐步形成了以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五大宗教为主体,兼有少数其他宗教和多种民间信仰的基本格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各宗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政府支持和鼓励宗教界团结信教群众积极参加国家的建设。各宗教都倡导服务社会,造福人群,如佛教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天主教、基督教的“作光作盐”、“荣神益人”,道教的“慈爱和同,济世度人”,伊斯兰教的“两世吉庆”等等。查看详情>>
中国的鬼神文化源远流长,呈现出道巫合一,鬼、神、仙相通的特点,糅合了儒家伦理至上的孝道观、佛教轮回因果报应观和道教的鬼神观诸多元素,导致中国民间崇拜中的冥界诸神谱系混杂,各自成派,家喻户晓的神鬼包括地藏菩萨、酆都大帝、东岳大帝、十殿阎王、四大判官、六案功曹、钟馗、城隍、后土娘娘、土地公公、五方力士及阴间使者等。
由华夏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生肖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生肖,或叫做十二生肖、十二属,自古以来就是用十二个专有的动物记时间,也就是记十二时辰、十二个月和十二年。同时还用十二种动物配上十二地支记年。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它已经渗透到亿万人的生命时间确定和记忆的习惯中,已经渗透到人的赖以生存的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到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人生重要历程中,甚至影响到精神层面的信仰与命运观念。中国历代也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生肖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独特标志。
算命是民间的俗称,学术上的专业称谓叫预测,研究算命的学术叫易学、也叫术数。理论核心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及八卦易经,理论系统较为复杂深奥。狭义的算命即是对人生辰八字的预测,广义的算命则包含属于周天学天干地支的太乙神数、奇门遁甲、六壬神课、京房易、子平八字等;属于天文学星垣的果老星宗、七政四余、紫微斗数、梅花易数、西洋占星术等,以及属于易学自然循环的周易等等,内容复杂而难理解,难以尽述。古代的占卜、筮法,均属于算命。算命,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起源有据可靠可追溯到最高的伏羲氏,之后周文王演八卦,则算命开始逐步得以完善。当今中国民间术士所本,仍多为子平术(八字算命术)。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