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是广东地方戏曲主要剧种之一,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有“南国红豆”、岭南文化瑰宝的美誉,是广州最著名的非遗代表。2006年5月20日粤剧名列于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30日,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粤剧在广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是在大户人家的庆典及村镇的节诞日上演出,到清末民初才走进了百货公司的天台剧场和剧院。民国以后,粤剧历经改革,改“戏棚官话”为广州方言,改假嗓为真嗓,并划分大喉、平喉(此为男角专用腔)、子喉(为女角专用腔)三种唱法。如今,粤剧成为广州在戏曲领域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
广东音乐是流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广府方言区的传统丝竹乐种,是岭南民间传统文化的瑰宝,与粤剧、岭南画派并列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广州最著名的非遗项目代表。广东音乐以轻、柔、华、细、浓的特点和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岭南风格备受民众的喜爱,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是海外华人与祖国家乡之间的情感纽带。广东音乐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代表性曲目有《雨打芭蕉》、《旱天雷》、《双生恨》、《三宝佛》、《步步高》、《平湖秋月》、《娱乐升平》、《赛龙夺锦》等。
粤曲是用广州方言演唱的曲艺品种,是广东地区最大的地方曲种,与广东音乐、岭南画派并列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广州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粤曲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广州方言区域,并流传到东南亚、北美等粤籍华侨及华人聚居的地区,凡粤方言区及有粤籍华侨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粤曲的演唱。粤曲特别讲究唱功,突出声腔艺术,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创造。近百年来,粤曲紧跟时代而发展,它善于吸收,能够兼容并蓄,不断丰富创新,拓宽了唱腔音乐,将粤剧的“梆、簧”,广东的曲艺龙舟、南音、粤讴、木鱼歌,乃至广东音乐均拿来填词演唱。伴奏除高胡、扬琴为主奏乐器外,还加入了萨克斯风、小提琴、电子琴等等。
狮舞(广东醒狮),是一种流行于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广州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广州醒狮由于沙坑醒狮最具代表,其醒狮的道具造型特点是:狮头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表演分文狮、舞狮和少狮三大类。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
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与潮州刺绣合称粤绣,粤绣与湘绣、蜀绣和苏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广绣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宇内,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广州最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广绣品种齐全,按刺绣材料分,主要有真丝绒绣、金银线绣、线绣和珠绣四类,广绣的针法主要有7大类30余种,包括直扭针、捆咬针、续插针等。广绣作为粤绣的代表,还于2010年获“岭南文化十大名片”提名,成为广州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
广彩,即广州织金彩瓷,指广州烧制的织金及其采用的低温釉上彩装饰技法,是釉上彩绘的代表,是岭南地区传统工艺文化的杰出代表,其广彩瓷烧制技艺更是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广绣、牙雕、玉雕、木雕并称为“西关五宝”,也是广州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彩瓷烧制技艺历史悠久,约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其烧制技艺主要包括彩绘颜料制作、彩绘工具运用、封金“斗彩”技艺等。彩绘类型可分为手工彩绘、定烧彩绘、积金彩绘、岭南画派彩绘四大类。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广彩瓷器烧制技艺至今在海内外仍享有崇高的声誉。Maigoo小编推荐广州其他著名的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广州玉雕、广州榄雕、象牙雕刻、灰塑等。
有着花城之称的广州,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又称“行花街”,是广州独有的春节传统民俗,是广州名扬五洲,饮誉四海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盛会。春节(行花街)更是于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成为广州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的花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年的迎春花市,从农历腊月二十八直至除夕夜,广州人每年必到花市“行花街”以求来年行好运,除夕赏花市是广州市民春节一项必不可少的节目。迎春花市在由广东电视台、羊城晚报、广东电台举办的“广州城市名片”活动中,入选为广州另类名片,也是广州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
天河乞巧习俗是岭南古老乞巧民俗,广州天河区、番禺区、黄埔区一带把七夕乞巧节称为“七姐诞”,是广州著名的传统七夕节日习俗。作为富有民族传统韵味的女性节日,广州的乞巧节更具有特色,七夕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把准备好的各式物品如古董珍玩、鲜花、时果以及脂粉等摆放在厅堂的八仙台上,焚香点烛,对空跪拜,并手执彩线对着灯影穿针比巧。广州乞巧节仪式包括摆巧、拜仙、乞巧、吃七娘饭、看七娘戏等诸多内容,是目前国内乞巧习俗保留完整和特色鲜明的地区,尤以天河区珠村和黄埔区横沙、文冲、茅岗等传统村落最具代表性。天河乞巧习俗于202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代表。此外,波罗诞是广州另一代表性民俗类非遗项目。
沙河粉,简称河粉,因该小吃最早出自广州市沙河镇而得名,是中国南方地区著名的特色小吃,是广州代表性的特色小吃。沙河粉口味滑,爽软韧柔劲道,其传统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沙河粉的传统做法是取白云山上九龙泉水浸泡大米,将大米磨成粉浆蒸制,切条即成。沙河粉传统的制作最重要的是四道工序即用水、选米、磨浆、蒸粉。MaiGoo小编推荐广州其他著名的美食类非遗项目:广式腊味制作技艺、广式凉果制作技艺、广府饮茶习俗等。
五羊传说,流传于广东省广州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民间文学,是岭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民间传说,至少已流传了1500年,是羊石、羊城、穗城称谓的来由,是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广州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五羊传说于2007年5月9日入选广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18日,入选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五羊传说”故事而修建的五羊石像,是越秀公园内标志性建筑。越秀公园承载了很多广州人童年的记忆,更是蕴含了广州的历史文化、人文气息,成为广州城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
研究声明: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代表榜单是Maigoo小编主要依据广州地区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传承情况以及在广州地区的影响力等因素进行选择,参考国务院及广东省、广州市政府评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广东宣传部评选的“岭南十大文化名片”名单,并综合参考互联网相关排行榜/榜单进行推荐,名单仅供参考,帮助您了解广州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有疑问,欢迎在末尾评论/交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