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旧称楚调、汉调(楚腔、楚曲),俗称“二黄”,是指湖北省武汉市地方传统戏剧,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武汉在传统戏剧类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剧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首创皮黄合流,曲牌有四百余首,包括唢呐、笛子、丝弦三类,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大行。汉剧在中国戏曲史上影响并催生了京剧的产生,徽汉合流是以汉调为主,融合徽、昆、梆等剧精华在北京的地方化。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国其他地方戏曲剧种,如川剧、滇剧、桂剧、湘剧、粤剧、赣剧等。2013年,汉剧被武汉市政府评为“武汉十大城市文化名片”。
湖北评书是用湖北方言讲故事,是湖北地区兴起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传于武汉、沙市、荆州、宜昌、孝感等地,2008年由武汉市申报的“湖北评书”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武汉曲艺类代表性的非遗项目。湖北评书兴起于明末武昌地区,由一人表演,只说不唱,善于借助手势、身段、口技等动感表演和桌子、扇子、醒木、手帕等道具摹拟书中的各色人物,渲染气氛。表演者表现人物对话多使用通俗的民间口语,描叙景物则常采用雅致的骈体。湖北评书在文学、语言、表演等方面均显示出鲜明的特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湖北大鼓,是一门以说、唱为主的曲艺形式,是湖北四大地方曲艺之一,主要流行于湖北武汉、孝感、黄冈等地,2008年由武汉市申报的“湖北大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武汉曲艺类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湖北大鼓以鼓板伴奏,说唱兼长,风趣幽默。其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其中也穿插一些五字句。演唱主腔称为“四平调”,风格平稳朴实,具有鲜明的鄂东北民间音乐色彩。湖北大鼓是湖北民间文化、地方语言、生活风习、社会风貌的展示平台,在社会学、民俗学、艺术和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代表曲目有《花和尚》《罗成代嫁》《滴血成亲》《四下河南》《反唐》《征东》《南京》《北京》等。
湖北小曲,原称“汉滩小曲”、“汉滩丝线”、“外江小曲”,是一种具有湖北地方色彩的说唱形式,是湖北地方性曲艺品种,主要流行于湖北的汉口、沙市、宜昌等长江沿岸地区。湖北小曲格调严谨,旋律优美,以曲牌连缀形式演唱民间故事及有故事情节的折子戏为主,具有鲜明、强烈的地方色彩,唱腔曲牌丰富多样,曲腔婉转动听,代表曲目有《抢伞》、《西京词》、《苏文表借衣》等。据Maigoo小编了解,2008年6月7日,由湖北省武汉市申报的“湖北小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武汉市曲艺类代表性非遗项目。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是湖北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汉族地方声腔剧种之一,是湖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由武汉市申报的“楚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楚剧腔调分为板腔、小调、高腔三类,伴奏乐器主要有胡琴、京二胡、二胡、三弦、板鼓、钹、大小锣等。楚剧的角色主要分为生、旦、丑三类,其他行当亦由生、旦、丑演员兼演。楚剧表演贴近生活,讲究自然生动,运用程式手段不拘一格,乡土气息浓郁。
汉绣是流行于湖北省荆沙、武汉、洪湖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其始于汉,经历代民间绣工辗转相传,融汇各地不同流派之长,逐渐形成一种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针法与国内“四大名绣”相异而富有地方色彩的绣种。汉绣曾与我国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四大名绣”齐名,其色彩浓艳、构思大胆、手法夸张、绣工精细,在审美和应用中都包含极深的文化取向,处处流露出楚风遗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由武汉市申报的“汉绣”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武汉传统美术类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汉热干面是武汉乃至湖北一张响亮的美食名片,与河南烩面、山西刀削面、四川担担面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面,享誉全国,先后被评为中国名小吃、中国十大面条等称号,是武汉最出名的小吃之一。而武汉热干面尤以蔡林记热干面制作的最正宗,武汉热干面制作技艺源自1928年汉口码头上的“蔡林记热干面馆”,面要选优质高筋面粉,手工擀制,制作过程精细讲究,以其爽而筋道、黄而油润、香而鲜美著称。2011年,蔡林记热干面制作技艺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武汉美食类最具代表性非遗项目。MAIgoo小编推荐武汉其他非遗美食:黄陂三鲜、四季美汤包、老通城豆皮、武汉煨汤、汪玉霞传统糕点等。
木雕船模是流传于湖北省武汉市的一种传统雕塑艺术,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武汉传统技艺类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木雕船模始于清末,至今已有百年左右的历史。武汉木雕船模按比例模拟制作各类木船,工艺精美考究,刻画细致入微,造型逼真传神。整个制作过程包括设计、出料、放样、船体制作、零部件制作、髹漆、装配等主要工艺环节,“镂空精梭”和“精工制模”是全套技艺的精髓。武汉木雕船模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可借以认识和了解中国舟船的建造技术与结构样式,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汉阳归元庙会是武汉著名的传统民俗活动,是当地民俗生活的缩影,集佛教文化、民俗文化、民间工艺文化、商贸文化、饮食文化为一体,其规模、品位、档次年胜一年,影响愈来愈大,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汉阳地区的一张瑰丽明亮的文化名片,也是武汉民俗类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汉阳归元庙会有着悠久的历史,清代中叶汉阳庙会已颇具名气,每年春节前后 归元寺都会举办新春祈福仪式与民俗活动相结合的汉阳庙会。如今,到归元寺逛汉阳庙会已成为武汉春节必去的民俗活动,
黄鹤楼传说是省武汉市武昌区民间文学,是以武汉市武昌蛇山黄鹤楼为故事发生地及与其有关的一组传说,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武汉民间文学类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鹤楼传说始于三国、南北朝,独特的地理环境,生动的民间传说,精美的诗、词、文、联使黄鹤楼成为千古名楼,而黄鹤楼传说是这座历史名楼的灵魂。黄鹤楼传说大体分为三类,即神仙传奇、名人轶事、历史故事。黄鹤楼传说激发了从崔颢、李白、苏东坡、岳飞到毛泽东等历代诗人、伟人的创作灵感,催生了多如珠玑的诗词文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道教文学的发展进程,还影响到绘画)、建筑、戏曲、曲艺、音乐等艺术领域。
研究声明: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代表榜单是Maigoo小编主要依据武汉地区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传承情况以及在武汉地区的影响力等因素进行选择,参考联合国、国务院及湖北省、武汉市政府评选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武汉市政府评选的“武汉十大城市文化名片”名单,并综合参考互联网相关排行榜/榜单进行推荐,名单仅供参考,帮助您了解武汉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有疑问,欢迎在末尾评论/交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