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九大多声部民歌非遗有哪些 我国多声部非遗民歌项目名录

本原创文章由 MAIGOO榜单研究员35号 上传提供 2023-07-27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多声部民歌非遗有哪些?多声部民间歌曲,指一对或一组歌手同时唱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民歌,有人称其为“二声部民歌”“复音民歌”。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声部民歌的有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潮尔道-蒙古族合声演唱、壮族三声部民歌、瑶族蝴蝶歌、羌族多声部民歌、硗碛多声部民歌等。具体了解,请看下面MAIGOO小编带来的中国多声部民歌非遗项目介绍吧。
中国九大多声部民歌非遗项目
  •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方传统音乐,中国多声部非遗民歌项目,2006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Ⅱ-30。保护单位: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历史悠久,它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以普春村为中心的数个哈尼族村落中。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包括了歌颂劳动、赞美爱情、讴歌山野田园美景等方面的内容。曲目以《吾处阿茨》(栽秧山歌)和《情歌》最具代表性。演唱方式分为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人声帮腔两种。
  • 潮尔道-蒙古族合声演唱
    潮尔道-蒙古族合声演唱,主要流传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和阿巴嘎旗部分地区,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Ⅱ-30。保护单位:锡林浩特市文化馆。潮尔道是一种历史久远的独特演唱形式,它大约起源于12世纪末13世纪初,明末清初达于鼎盛。潮尔道不仅在宫廷里演唱,在寺庙、民间饮宴和祭祀典礼等不同场合也广泛应用。潮尔道是草原文化的代表和蒙古族音乐的结晶,它以旋律的完美性、和声的独特性、调式的科学性、曲式的复杂性而引人瞩目,堪称蒙古族民间音乐的佼佼者。
  • 壮族三声部民歌
    壮族三声部民歌,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地方传统音乐,2008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Ⅱ-30。保护单位:马山县文化馆。据买购小编了解,壮族三声部民歌源于广西南宁市马山县的加方乡等地,被当地群众称为“欢哈”(意为“合声”山歌),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古寨乡、里当乡,上林县的镇圩乡、西燕镇、塘红乡,忻城县的北更乡、遂意乡、古蓬镇,都安县的龙湾乡、菁盛乡及大化县的贡川乡、共和乡。早在唐代末年,壮族三声部民歌就开始在马山县东部传播,至明代中期达到空前繁盛的程度。
  • 瑶族蝴蝶歌
    瑶族蝴蝶歌,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地方传统音乐,我国九大多声部民歌非遗之一,2008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Ⅱ-30。保护单位:富川瑶族自治县文化馆。历史悠久的瑶族蝴蝶歌是富川瑶族的标志性民歌,大致形成于明朝,主要流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的白沙镇、莲山镇、柳家乡、古城镇等地。蝴蝶歌用汉语方言土语“梧州话”演唱,内容以情歌为主,因为在歌的衬字衬词中常出现“蝴的蝶”字样,由此得名“蝴蝶歌”。这种歌采用二男或二女的同声二重唱形式演唱,同起同收。
  • 羌族多声部民歌
    羌族多声部民歌,四川省松潘县地方传统音乐,2008年6月7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Ⅱ-30。保护单位:松潘县文化馆。羌族多声部民歌仅存于四川省松潘县小姓乡与镇坪乡的少数羌族山寨,在当地的羌族人民中世代相传。羌族多声部民歌均由二声部构成,从歌唱场合和社会功能方面着眼,可将其大体分为山歌、劳动歌、酒歌、风俗歌和舞歌五类。从羌族多声部民歌歌种与曲目的丰富、形态的稳定、结构的完整、歌唱的成熟和风格的古朴来看,它拥有较为久远的历史,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与文化艺术研究价值。
  • 硗碛多声部民歌
    硗碛多声部民歌,四川省雅安市地方传统音乐,2008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Ⅱ-30。保护单位:宝兴县文化馆。据maigoo编辑了解,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的硗碛乡堪称歌舞之乡,具有悠久的民间艺术传统。硗碛多声部民歌以独特的风格、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恢弘的气势在硗碛歌舞中占据着显赫的位置。根据演唱场合可将硗碛多声部民歌分为四种。硗碛多声部民歌已经成为当地藏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把自己的信仰、渴望及喜怒哀乐都融进了神秘而绝俗的乐声和古朴的舞蹈之中。
  • 苗族多声部民歌·台江县·剑河县
    苗族多声部民歌,贵州省台江县/剑河县地方传统音乐,2008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Ⅱ-30。保护单位:台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剑河县文化馆。苗族多声部民歌是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剑河县等地苗族村寨的一种原生态民歌,据老歌手推算,这种由青年男女传唱的民歌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它以宫、商、羽、徵、角为主要音列,和音为纯五度、纯八度、大三度和大六度,节拍相对自由,多以3/4、4/4、2/4和6/8混合使用,曲调优美动听,情感细腻动人,显示出明显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 潮尔道-阿巴嘎潮尔
    潮尔道-阿巴嘎潮尔,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地方传统音乐,2011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Ⅱ-30。潮尔道是蒙古民族古老而独特的一种多声部民歌演唱形式。传统的潮尔道由长调和潮尔上下两个声部组成,歌手一般为男性。后期发展的潮尔道也有女性参与。歌手用嗓音发出不同的音和音色,调整口形,胸腔共振产生双音同度和8度的奇妙的和声效果。阿巴嘎潮尔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潮尔道。潮尔道曲内容庄重肃穆,含义古朴,哲理深刻。演唱者必须穿戴整洁,蒙古族男子佩带饰物(如蒙古刀、火镰等)一应俱全,气宇轩昂地站立于聚会的主席之前或在蒙古包正中庄严地演唱。
  • 阿尔麦多声部民歌
    阿尔麦多声部民歌,四川省黑水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声部民歌项目,2014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Ⅱ-30。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黑水县文化馆获得“阿尔麦多声部民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阿尔麦多声部民歌起源于岷江上游,千百年来被当地藏族百姓传唱。木都村村支书扬察扎西介绍,之所以叫多声部,因其形式是男、女声的重唱或合唱,“人多,才能唱起来”。
研究声明:中国九大多声部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Maigoo小编主要依据国内传统音乐类(多声部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传承情况以及在国内地区的影响力等因素进行选择,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国务院批准并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综合参考互联网相关排行榜/榜单进行推荐,名单仅供参考,排名不分先后,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补充。
本榜单仅供参考使用,如果对于该榜单您有更好的建议,请推荐入榜/提交>>
更多相关榜单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注明“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所有作品,均为MAIGOO网原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MAIGO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网站会追责到底。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相关推荐
山西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西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明,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中既有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又有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十分丰富。那么山西国家级非遗文化有哪些被?本文盘点了山西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左权开花调、董永传说、五台山佛乐、晋剧、秧歌戏、北路梆子、锣鼓杂戏等,下面随买购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省 ★★★
4.7万+ 25
【中国非遗曲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曲艺项目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中国有几百种传统曲艺,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曲艺得以传承,有很多传统曲艺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曲艺名单,包括苏州评弹、山东大鼓、陕北说书、扬州清曲、凤阳花鼓、四川评书等。
【中国非遗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民俗项目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中国有很多的传统民俗,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民俗得以传承,有很多传统民俗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民俗名单,包括春节等传统节日、泼水节等少数民族节日、黄帝陵祭典、祭孔大典、壮族歌圩、秦淮灯会、回族服饰、蚕桑习俗等。
【中国非遗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技艺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国传统技艺,有很多民间传统技艺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技艺名单,包括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蜀锦织造技艺、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等。
【中国非遗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民间文学项目
民间文学是民众在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里传承、传播、共享的口头传统和语辞艺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民间文学得以传承,有很多民间文学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民间文学名单,包括传统刘三姐歌谣、吴歌、济公传说、西湖传说、观音传说、满族民间故事、盘古神话、谚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