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隶属江苏省苏州市,位于苏州市城东,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
2019年,苏州工业园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43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70亿元,进出口总额871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7.7万元。在商务部公布的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苏州工业园区连续四年(2016、2017、2018年、2019年)位列第一,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位列第五,并跻身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2018年入选江苏省改革开放40周年先进集体。
1、产业体系
(1)两大主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
(2)三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
(3)现代服务业
2、外资项目
(1)累计吸引外资项目5000多个。
(2)实际利用外资323亿美元。
(3)92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了156个项目。
(4)金融类机构1014家。
(5)引育上万家科技创新型企业。
1、位置境域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古城以东,北纬N31°17'34.39”,东经E120°39'28.33",东临昆山,西靠古城区,南接吴中区,北枕阳澄湖,面积278平方公里。
2、地形地貌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之东,属太湖低注平原,地势平缓,由西北向东南略微倾斜,南部群力村一带地势较低,高程仅2.5米。
3、气候
苏州工业园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多雨,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境内太阳辐射年总量为4651.1J/m,常年日照时数为1965.0h,年平均气温为15.7°℃,年平均降水量为1063mm,[8]年平均相对湿度:76%,年平均气压:1016hpa,年平均风速:2.5m/s,风向:常年最多
风向为东南风(夏季);其次为西北风(冬季)。
4、地质
苏州工业园区属冲积湖平原地质区及基岩山丘工程地质区,除表层土层经人类活动而堆积外,其余均为第四纪沉积层,坡度平缓,一般呈水平成层、交互层或夹层,较有规律。地质特点表现为:地势平整,地质较硬,地耐力较强。区内土地承载力为每平方米20吨以上,土质以粘土为主。
5、自然资源
截至2018年底,根据近年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苏州工业园区共记录到鸟类130余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动物5种,包括鸳鸯、黄嘴白鹭、雀鹰、日本松雀鹰和红隼。有570种栽培植物、199种野生植物散落各处;328种水生生物畅游湖底。
园区辖区内共有河道238条,总长约430公里,河流水域面积约16平方公里,其中省级骨干河道有娄江、吴淞江、斜港、界浦河4条;共有5个湖泊列入《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分别为金鸡湖、沙湖、阳澄湖、独墅湖和镬底潭,湖泊水域面积约55平方公里。
6、交通
苏州工业园区有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水路等交通网络。其中沪宁城际园区站20分钟到达上海、60分钟到达南京,与沪、宁、杭融入同城高铁网。区域内有若航通用直升机场,距离上海虹桥国际机场60公里,上海浦东国际机场120公里,距离苏南硕放国际机场40公里。
截至2019年底,苏州工业园区境内拥有沪宁高速公路、苏嘉杭高速公路、312国道等国家骨干路网及1000余公里的城市道路,园区通车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有苏州轨道1号线、2号线和3号线,在建的有苏州轨道5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和S1号线。
着眼于“产城融合、以人为本”的定位,20多年来,苏州工业园区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保持了城市规划建设的高水平和高标准。以绿为脉、以水为魂的园区,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精心设计的雨水搜集和排水系统,令园区成为一座没有内涝的城市。以“九通一平”为标准,建成发达的城市地下管网和高密度的城市路网,通过立体化多层次的交通枢纽与周边发达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实现无缝对接,打造便捷高效的综合公共交通体系。按照城市功能布局定位划分不同类别居住区、相配套的商业服务体系,形成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以金鸡湖为核心展开,环金鸡湖区域布局中央商务区,构成园区的城市级中心;围绕8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布局商务、科教创新、旅游度假、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四大功能板块,形成“产城融合、区域一体”的城市发展架构。
1、“小政府”大社会
苏州工业园区优化政府组织机构和权力运行体系,不断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构建了大经济发展、大规划建设、大文化管理、大行政执法、大市场监管等大部门制工作格局,形成“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部门管市场、一个平台管信用,一张网络管服务”的“五个—”基层政府治理架构。
2、“亲商”服务
借鉴新加坡经验,践行亲商服务理念,推动一站式服务中心,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适应转型发展,严格依法规范处理经济社会事务,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
3、智慧园区
统筹建立人口、法人、地理三大信息基础数据库,建立统一共享交换体系和数据服务平台。以”政务通、企业通、居民通”统一框架为引领,有效规范电子政务项目的集约建设,推动行政审批、居民服务等政务管理服务事项网上审批,优化流程,提高效率。
4、投资软实力
实现教育一体化管理,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教育现代化水平跃居全省前列。
推进医疗机构建设,基本形成15分钟居民卫生健康服务圈。实现并持续保持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率100%,列入全国首批实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
多元文化融合,园区文体旅品牌趋渐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