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雨刷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自动雨刷如何判断雨量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信息池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摘要:感应式雨刷全称为“雨量感应式自动雨刷器”,汽车的雨刷对雨天行车安全至关重要,感应式雨刷的发明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这种雨刷靠安装在前风挡玻璃后的雨量感应器采集雨量数据,然后电脑根据雨量传感器感应雨滴的大小,自动调节雨刷运行速度,为驾驶者提供良好的视野,从而大大提高雨天驾驶的方便性和安全性。那么自动雨刷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自动雨刷如何判断雨量?下面为大家介绍。

自动雨刷原理

感应雨刷的原理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工作的。在光学传感器中,有一个发光二极管,它发出锥形光束,穿过前挡风玻璃。当挡风玻璃上没有雨并且干燥时,几乎所有的光都会被反射到光学传感器上。下雨时,挡风玻璃上会有雨水,一部分光线会发生偏离,导致传感器接收到的光线总量发生变化,从而检测到雨水的存在。光学传感器可以接收反射光的区域越大,获得的信息就越详细。光学传感器非常精确,甚至可以精确确定落在感应区域的雨滴数量。

雨量传感器的特定区域位于后视镜与前玻璃连接的支架位置。上汽大众的雨量传感器是红外波段的光学系统,有一个发光元件负责发射红外线。玻璃表面干燥时,光线几乎100%反射回来,这样传感器就能接收到大量的反射光,系统默认晴天不开启雨刮器。

下雨时,挡风玻璃上会有雨水,一部分光线会发生偏离,导致传感器接收到的光线总量发生变化,从而检测到雨水的存在。玻璃上的雨水越多,反射回来的光就越少。从而调节刮水器的工作频率。刮水器基于此来控制刮水器的开关和速度。

自动雨刷如何判断雨量

雨量传感器是一个光学系统,工作在红外波段。由发射二极管和接收二极管组成。接收二极管交替的接收每组的反射光,如果每组的反射光数量相同,接收线路无输出电压。任何雨滴降落在传感器敏感区域,引起反射光不平衡,结果产生某一时钟频率的电压信号,输出数字脉冲。脉冲周期反应雨滴尺寸,而脉冲个数反映雨滴个数。

雨量传感器的范围只有很小的一圈,所以在设计雨刮刮刷区域的时候,需要考虑雨量传感器的位置。一般都会要求驾驶侧刮片刮刷区域的最外端与雨量传感器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不能让驾驶侧的刮片刮到雨量传感器的范围,以避免误判断),而副驾驶侧刮片刮刷区域必须覆盖到雨量传感器的范围。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
提交说明: 快速提交发布>> 查看提交帮助>> 注册登录>>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
自动雨刷怎么使用 自动雨刷设置方法
很多车型都配备了自动感应雨刷,能感应雨量并自动调整速度,无需手动调节雨刮,省去手工操作,时刻确保驾驶员的良好视线,出门更安全舒适,能够提升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那么自动雨刷怎么使用?下面为大家介绍。
【雨刮器怎么开】刮水器开关图标 刮水器开关在什么位置
刮水器是擦拭汽车前风挡玻璃水污的装置,在清除风挡玻璃上的灰尘及污垢时,还需与洗涤器共同工作,其功能是将玻璃上的雨水、尘埃、泥污刮净,以获得清晰的视野,保证行车安全。那么刮水器开关在什么位置?雨刮器怎么开?
雨刮器 汽车零部件 ★★★
11w+ 142
【雨刮器多久换一次】汽车雨刮器多久换一次 雨刷一般多久换一次
汽车雨刮器多久换一次?通常来说雨刷的寿命是一年,无骨雨刷的寿命可能会有一定延长,但是很少有雨刷能够使用两年以上。经过夏季的暴晒以及冬季的寒冷,雨刷条会老化,开裂,当使用雨刷时发现玻璃上有残存的污迹、条状痕迹、抖动和异响等情况时,就表示您需要更换雨刷了。
雨刷精和玻璃水区别 雨刷精的使用方法
雨刷精和玻璃水都是汽车玻璃清洗用品,甚至有人戏称雨刷精加水稀释就是玻璃水,这在一定情况下是对的。其实这两种产品的作用是差不多的,都是用来清洁汽车的挡风玻璃,只不过在于他们的应用温度不同。一般来说,夏天的话二者都可以使用,但是冬天的话,一般气温较低,使用更多的是玻璃水。下面和小编一起看看二者之间的区别吧!
玻璃水 车用品
5282 109
雨刮器不喷水了什么原因 雨刮器光刮不喷水有什么影响
雨刮器清洁前挡风玻璃时,一般会先喷出玻璃水,然后再启动雨刷清洁,如果不喷水的话,可能是玻璃水液位不足、玻璃水被冻住、玻璃水液位不足、雨刷供水管路堵塞、玻璃水喷水电机保险丝损坏等原因导致的,光刮不喷水的话,可能会磨损雨刷片,严重还可能刮伤挡风玻璃。下面一起来看看雨刮器不喷水了什么原因以及雨刮器光刮不喷水有什么影响吧。